把皇权的扩大,都归罪在孔子、董仲舒、朱熹的头上,这实在是让他们背了个大黑锅。
网上很多人喜欢骂儒家,骂儒家我没意见,但是很可惜,大家经常骂不到点上。很多人大概没有意识到,儒家的内部区别极大,甚至观点截然对立。
所以您骂的到底是哪个儒家?
首先,先秦古儒,和汉代以后的儒家,就是两个东西。
孔子办私学讲仁爱,强调权责对等;
孟子讲民贵君轻,认为如果你面对桀纣这样的暴君,普通人起来反抗完全正义;
荀子讲“群己界限”,讲“水能载舟、亦能覆舟”,我们常说的“从义不从父,从道不从君”,这也是荀子的主张。
所以整体而言,先秦古儒,有很强的独立精神,和批判意识。
但是到了汉代,皇权至高无上,把先秦儒家的毛刺儿,都给他拔了。然后再和法家一结合,于是儒家思想,就从先秦的充满了生机的批判姿态,变成了汉代的维护护朝廷的意识形态。
但即便如此,汉代儒法合流之后,整体而言后世的儒生,依旧分为两个阵营:
第一个阵营,就是服从现实,维护皇权的现实派。典型的像汉代的公孙弘、宋朝的王安石、明代的张居正、清初的李光地,都是站在君王立场上,主张扩大君权的。
另一个阵营,则是坚守理想,批判皇权的理想派。像董仲舒讲天人感应,其实是想用天命,来约束汉武帝;朱熹讲存天理灭人欲,其实是说给宋宁宗听的,让皇帝不要有那么多的欲望。
此外还要分清楚,精英儒家和民间儒家。
精英儒家往往是学者,他们著书立说,追求理想。但是在古代,传播不便的情况下,其影响力非常有限。
而真真正正塑造中国古代社会的,是底层的生存儒学。是民间的婚丧嫁娶;简单的道德教条;祭祀祖先、重视孝道;《弟子规》《阴骘文》这些东西。
这些东西,与其说是儒家文化的毒害,不如说是古人在生产力不发达的情况下,宗族内部经济互助的生存策略。
所以区分开这些不同的儒家,您再骂,也能骂到点上。
但是有个很有趣的现象:
咱们历史书上,赞美的王安石、张居正,都是帮着皇权说话的;而像孔孟、朱熹这类,有点制约皇权的,有点批判意识的儒生,历史书给的评价都不太高。
所以到底是什么原因?是谁?让我们产生了这么多误解,让我们找不到真正的靶子,骂来骂去骂不到点上,骂的都是背锅侠?
我觉着搞清楚这个幕后原因,恐怕是比骂几句儒家,更为迫切和重要的问题。
(完)
青年作家、书法家,《中国书房》主编,知鸦通识文化总顾问。不参加国展,非书协会员。曾出版《重新发现诗经》《悬崖边的名士——魏晋政治与风流》《诗词中的田园耕读》等。疫情以来,以书法记录民生疾苦、介入现实批判,创作有诸多时事对联及作品。有新媒体视频账号“大生刘蟾”,欢迎关注。
优先配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